

從餐桌的假笑到社群轉發 我們什麼時候勇敢說真話?
討論「偏好偽裝」(preference falsification),即公開說出不真心的話以迎合社會期待,從餐桌微笑稱讚、社群跟風轉貼,到職場與家庭壓力皆常見。以經濟學家 Timur Kuran 理論為基礎,指出這種現象如何造成集體錯覺、扭曲決策、甚至壓抑社會變革。文章接著介紹三步練習法:自我識別、動機剖析、安全試探,幫助讀者逐步找回說真話的勇氣。


當 AI 記得一切,我們還需要學習嗎?談談記憶、AI 與思考力
在 AI 無所不在的時代,我們越依賴科技「記住」事情,卻可能讓大腦逐漸失去思考與理解的能力。這篇文章探討「記憶悖論」、schema 理論,以及如何透過日常練習找回大腦的主動性。


不再孤軍奮戰 讓AI變成職涯路上最貼心的教練
在快速變動的職場環境中,AI 正成為我們探索職涯道路的強大夥伴。無論是釐清自身優勢、優化履歷內容,還是準備面試與談判薪資,AI 都能提供精準且個人化的建議,幫助你更清晰地規劃未來,自信迎接每一次職涯轉折。


工作時微笑的隱性代價 認識情緒勞動 (Emotional Labor)
在許多工作中,員工不僅要完成職責,還得管理自己的情緒,這就是情緒勞動 (emotional labor)。由社會學家 Arlie Hochschild 提出的概念,情緒勞動指的是我們在職場或社會角色中,刻意調整自己的情緒,以符合外界期待。


演算法與大腦,是誰在主導我們的注意力?
演算法與大腦在主導我們注意力的角色中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拉鋸戰。短影音平台如TikTok利用精密的個人化演算法,創造出高度吸引人的內容流,不知不覺中佔據了我們大量時間。這種設計不僅可能導致數位疲勞和注意力分散,還可能引發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。然而,注意力危機並非新鮮事,歷史上每項新技


不追夢、不焦慮 工作熱情是這樣一點一滴養成
夢想工作不是追來的,熱情是可以透過學習、成長和投入慢慢培養的,與其糾結於尋找完美工作,不如專注於從現有機會中找到意義與滿足感。


心理重設 為什麼新年、生日總讓人躍躍欲試?
我們的大腦喜歡把時間分割成充滿希望的「重新開始」,但真正的改變來自於現在的行動,而非等待下一個特殊的節點。每一天,都可以是新的起點!


相遇是種神奇的化學反應 聊聊人際吸引理論
人際吸引理論揭示了我們為何被某些人吸引的原因,包括相似性、熟悉度、互惠性及積極情感等因素。透過尋找共同點、主動聯繫及創造愉快回憶,可以有效改善人際關係。培養關係需時間與努力,運用這些技巧讓社交更豐富!


無用之用 為什麼我們都需要一點儀式感
儀式在生活中雖然看似「無用」,卻能透過象徵性的重複行為,幫助我們減少焦慮、增加內心穩定感,甚至促進社交聯繫。無論是個人的小習慣還是群體的集體活動,儀式都能為我們面對未知挑戰提供心理支持與力量。


默默付出的靈魂 照顧者的情感平衡之道
在幫助別人的路上,我們需要正視「共情疲勞」的存在,學會在付出關心的同時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。照顧者既是英雄,也需要被呵護。保持平衡與自我修復,才能繼續用愛發電、温暖他人。


為什麼努力後了還是沒效果?如何讓練習變得更有意思
刻意練習是一種針對特定弱點的、有計劃且不斷調整的練習方式,重點在於透過不斷挑戰舒適圈、獲取即時反饋,並持續修正來提升技能。無論在運動、音樂或演講技巧等領域,透過刻意練習,我們都有機會超越自我。


你真的了解自己嗎?用周哈里窗開啟自我探索之旅
周哈里窗(Johari Window)是一個心理學工具,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互動。透過四個區域——開放區、盲區、隱藏區和未知區——我們可以探索自我認知和接收他人回饋,從而促進真誠交流並發掘未被發現的潛能。


突破自我限制 別讓固定心態綁架了你
在心理學中,「固定心態」是指一種認為能力和智力是固定不變的信念。具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通常認為個人特質如智力或才能是天生的,難以透過努力或經驗去改變。 固定心態的特徵有什麼呢? 固定心態的人經常避免挑戰,因為他們害怕失敗。這種害怕來自於擔心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。此外,他們往往...


壓力也可以是你的超能力! 科學告訴你如何讓壓力變成優勢
壓力可以成為我們的好幫手,關鍵在於心態。如果將壓力視為成長挑戰,大腦會調整身體反應,讓我們更有能量和韌性去面對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