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工作時微笑的隱性代價 認識情緒勞動 (Emotional Labor)


你是否曾好奇,為什麼空服員在面對鬧脾氣的乘客或是三萬英尺高空的亂流時,仍能保持笑容?又或者,為什麼清晨你在咖啡店排隊等咖啡,面對大排長龍、焦躁不安的顧客時,店員還是能親切地向你打招呼?其實,這背後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,稱作情緒勞動 (emotional labor),最早是由社會學家阿莉・霍克希爾德 (Arlie Hochschild) 在她的著作《The Managed Heart》於1983年提出的想法。

情緒勞動 (emotional labor)就是我們在工作或社會角色中,刻意去調整或甚至操控自己的情緒,以符合外界對這個角色的期待。表面上看似「面帶微笑、正面迎人」,但長期下來,這類情緒管理其實可能對心理健康帶來不小的負擔。


起源

阿莉・霍克希爾德 (Arlie Hochschild) 觀察到空服員必須經過訓練,無論情況多麼糟糕,都要保持友善溫暖的態度。她的研究發現,這並不只是單純的「忍耐一下」,而是得刻意壓抑負面情緒或是制造並表現出正面的情感——她稱之為「人類情感的商品化 (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)」。長期下來,不斷地要求自己展現某種情緒,可能會讓我們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真實感受到壓力。


表層演出 (surface acting) 與深層演出 (deep acting) 的對決

在霍克希爾德 (Hochschild) 的開創性研究之後,其他學者也開始鑽研情緒勞動的內部運作機制。Brotheridge 和 Grandey (2002) 將情緒勞動區分成兩種策略:

表層演出 (surface acting):只改變外在的情緒表達。就像客服人員表面上擠出一個微笑,但心裡其實在倒數「下班時間到底還有多久」。

深層演出 (deep acting):試圖讓自己真正感受到需要呈現的情緒。與其只是假裝快樂,你可能會回想某個開心的回憶,或試著同理客戶的需求,讓自己真心產生正面情緒。

研究顯示,表層演出 (surface acting) 更容易耗損我們的心理能量,與倦怠 (burnout) 的關係也更密切;而深層演出 (deep acting) 相對來說對身心健康較不具威脅,但也並非完全無負擔。


該怎麼演好呢?情緒劇本 (emotional scripts) 的重要性

Rafaeli 和 Sutton (1987) 在經典文章中提到,不同職業都有各自的「情緒劇本 (emotional scripts)」。例如,百貨公司銷售人員或醫師,都有一套在社會上被認為「應該」表現出來的情緒。舉例來說,禮儀師應該表現出莊嚴肅穆,五星級餐廳的迎賓人員要展現熱情好客。這些「情緒劇本」雖能讓顧客或病人獲得一致的服務體驗,但也意味著在這些角色之下,從業者表達自我真實情緒的空間就被壓縮了。


我們能衡量微笑嗎?

隨著「情緒勞動 (emotional labor)」成為被廣泛討論的現象,Glomb 和 Tews (2004) 等研究者也開始著手研發工具,幫助衡量情緒勞動的程度。他們發展了問卷與量表,來評估員工平常是否常常進行表層演出 (surface acting) 或深層演出 (deep acting),以及他們對自身情緒付出的感受。這些量化工具對企業或組織相當有用,因為透過評估,管理者可以更了解員工的工作壓力來源,並盡力提供更好的支持與措施,降低離職率,提升工作滿意度。


當角色就是你自己:身分認同的重要性

一個較為正向的觀點,來自 Ashforth 和 Humphrey (Ashforth and Humphrey, 1993) 的研究。他們探討了個人在工作中「自我認同」與情緒勞動的關係。若你本身就很認同某個角色,例如你天生就熱愛教育、非常喜歡幫助他人,那麼深層演出 (deep acting) 其實就不會那麼辛苦,因為這份「關懷」本來就是你的一部分。比方說,一位真正熱愛教學的老師,更容易自然而然地在課堂上保持耐心和同理心,因為那就是她本身的價值觀和熱情所在。

雖然情緒勞動 (emotional labor) 聽起來可能令人生畏,但它也並非完全沒有好處:

專業能力成長:學會處理情緒上的挑戰,能提升你的人際互動能力與情緒智商。

客戶(或學生、病人)滿意度:真誠的互動不僅讓人感到被關懷,也可能帶來成就感。

自我洞察:分辨「表層演出 (surface acting)」和「深層演出 (deep acting)」有助於提升自我覺察,並保護你的情緒健康。


發光練習: 如何健康地面對情緒勞動?

若工作常常要「強顏歡笑」,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讓情緒勞動更具可持續性。以下幾點或許能幫上忙:

與自己對話 定期停下來,感受自己「真實」的情緒,而不是你「應該」有的情緒。你可以做個簡單的內心檢測,或在筆記本上寫下兩三句心得。

設立界線 雖然在很多工作場合中,表現出正面情緒被視為基本要件,但不代表你就可以忽視自己的身心狀況。學會適度且有禮貌地告知主管或同事你的極限在哪裡,對自己的健康相當重要。

培養同理,也別忘了自我疼惜 深層演出 (deep acting) 通常需要我們對他人產生真正的關懷,但別只照顧別人,也要時時關心自己。若發現情緒被掏空了,就要讓自己休息一下。

尋求支持 無論是跟朋友聊聊、和同事成立支持小組,或是諮詢專業心理師,都能減輕情緒勞動的壓力。不要覺得「撐著就好」,把話說出來往往能讓人更輕鬆。


其實,我們走到哪裡都會碰到情緒勞動 (emotional labor):從咖啡廳到課堂,從醫院到機場,許多員工都在默默扮演社會或組織期待他們該有的情緒角色。了解這個概念,不僅能讓我們看見那些「職業笑容」背後隱藏的付出,也提醒我們要對服務業人員、對自己,更多一份理解與同理心。

下次當你看到有人在忙亂之中還能保持和善態度,不妨記得,他的內心世界可能也在演出一場「情緒勞動」的戲碼。有了意識、懂得設立界線,以及善用自我照護的方法,我們就能把情緒勞動從令人疲憊的表演,轉化成帶著真心連結他人的能力,同時也能維持自身的身心健康。


參考文獻

Hochschild, A. R. (1983). The Managed Heart: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. 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

Brotheridge, C. M., & Grandey, A. A. (2002). Emotional labor and burnout: Comparing two perspectives of “people work.”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, 60(1), 17–39.

Rafaeli, A., & Sutton, R. I. (1987). 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part of the work role.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, 12(1), 23–37.

Glomb, T. M., & Tews, M. J. (2004). Emotional labor: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scale development.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, 64(1), 1–23.

Ashforth, B. E., & Humphrey, R. H. (1993).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: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.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, 18(1), 88–115.


 
 
 

留言


©2024 by 拾光行LightUp 版權所有。

bottom of page